第1203章 莫斯科的情況(1 / 1)

陳小雪和小董都不是第一次出國了。

兩人乘坐著飛機,一路上飛行了好長時間,終於降落在了莫斯科。

現在還是夏天,所以這裡的溫度並不是特彆的冷。

走在大街上,你甚至可以看到穿著清涼的俄羅斯女孩。

剛來的第一天,他們在這裡辦理了通關和入住手續。

隨後就在莫斯科最好的酒店定下了兩個房間。

來到這裡陳小雪誰也不認識,兩眼一摸黑,除了陳青峰給她的一個電話,她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去找有關部門談論飛機購買的事情。

買飛機到底要用多少錢?

還有飛機買回來之後,到底還需要什麼相關的手續?

陳小雪一概不知。

但是,如果把什麼都弄懂了,再到這邊來,也許就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。

做生意的,從來都不是把什麼事情都想好了之後再行動的,因為那樣一來,商機轉瞬即逝。

既然沒人做過,那就不如讓自己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。

而眼下陳青峰介紹的朋友就是他和小董唯一的指望了。

晚上,到了下午五點多鐘,陳小雪在電話聯係了對方。

對方一開始還有些疑惑,但很快,小董流利的俄語就說明了來意,然後對方就轉換成了英語。

這下陳小雪也聽得懂了?

“好的,我的朋友陳青峰已經把你們的事情告訴我了,聽說你們是來這邊做生意的,恕我直言,在蘇聯,現在生意可不好做,最好的生意就是走私,咱們還是當麵說吧!”

陳小雪也稍微知道一些,托斯托耶夫好像是內政部的官員,對方既然連走私這種事情都說出來了,那說明真沒把他們當外人。

晚上,托斯托耶夫獨自和他們在莫斯科的餐廳見了麵。

雙方坐在餐桌前,陳小雪對於俄羅斯的菜肴不是很熟悉,因為平時她接待的大多是港商或者是內地的商人,吃飯一般都去釣月樓。

雖然首都有一家非常正宗的莫斯科餐廳老莫,但是陳小雪的業務目前還暫時停留在國內,這是她第一次涉足國際業務。

不過小董麵對這種場景,就得心應手了起來。

畢竟她是外經貿部的官員,每次出國都要經受禮儀培訓。吃西餐這種事情自然不在話下,那簡直是手到擒來。

雖然說陳小雪是陳青峰的妹妹,但是小董幾句話就和托斯托耶夫聊得起勁兒了。

“我說了,現在整個蘇聯的生意都不好做,輕工品生產不足,如果你們想要工業原材料,鑽石什麼的,我倒是可以想想辦法,不過這些東西都必須用美元支付!”

“我們想要飛機!”

突然一句話,托斯托耶夫差點沒一口酒噴出來。

“什麼,飛機,戰鬥機嗎?你們是代表中國的軍工采購方過來的嗎?”

“不是,我們想用那種可以承載很多人的民航客機,就是民航公司用的那種!”

“那種!”

為什麼是飛機?

來之前陳青峰曾經跟陳小雪解釋過,蘇聯那邊現在的情況就是工業品生產不足,尤其是輕工業品,還有食品之類的。

這種現象早在陳青峰上次去蘇聯的時候就發現了。

所以他們這邊應該很迫切的需要進口這一類的商品。

但是這幾年全球石油價格下降,蘇聯的外彙收入大幅度減少。

國內財政實在是困難。

所以蘇聯方麵很有可能出售這些工業品來換取進口的必需品。

飛機這東西不需要運輸,隻要申請好航線自己就可以飛回來,但如果是其他的東西,還需要用車皮從指定地點拉回來,這樣一來,生意就麻煩許多。

托斯托耶夫也沒有想到他們的野心這麼大。

不過他雖然在內政部算是個中層乾部,可畢竟隻是個小人物,這種生意也不是內政部能夠插手的。

……

“讓我想想,我確定你們不是在開玩笑!”

“不是,我可以和你們交換,比如這些!”

托斯托耶夫看著陳小雪從隨身帶來的袋子裡,拿出了一些國產的東西,很多都是圖冊,然後他仔細的翻閱了起來。

圖冊上的內容琳琅滿目,有服裝,有日用品,有日化商品,還有各種罐頭和酒類。

單是酒的樣式就有很多,甚至還有葡萄酒之類的。

看著這些東西,托斯托耶夫有些不確定的說了一句。

“這些你們能有多少?”

“無限量供應,隻要能買到飛機的話!”

“無限量供應,那你們怎麼運過來?”

“如果交易談成的話,我們可以向國內申請專用的運輸線路,找有關部門申請車皮一火車一火車的給你們拉過來,在邊境交割或者直接運送到你們指定的莫斯科,當然運費方麵咱們還可以協商……”

托斯托耶夫看著這些東西他心裡明白,現在很多東西都是限量供應,有錢都買不到。

尤其是罐頭一些東西,在莫斯科黑市上,要比食品商店裡貴上好幾倍,可是很多老百姓在商店裡卻買不到,要不然也不會有黑市被滋生出來。

眼下的莫斯科隻是維持著體麵,雖然大家有房子住,家裡有各種家用電器,比如冰箱電視,甚至有的人還買到了自己的汽車,可是他們的冰箱裡空空如也,每天煮婦都在為鍋裡煮什麼食物而發愁。

甚至愛喝酒的人要等上好幾天才能從商店買來一些限購的伏特加。

所有人都對這種情況不滿,但作為政府官員,托斯托耶夫清楚,隻要莫斯科不亂其他的事情。那些高層根本不在乎。

他們在乎的隻是莫斯科基輔,這些地方能夠維持穩定,畢竟這才是這個龐大國家最基本的基本盤。

至於那些遠東地區,情況可能要比莫斯科嚴重的多。

托斯托耶夫身在內政部就曾經看到過好幾起工人鬨事的檔案。

格魯吉亞的煤礦工人,就因為發放的肥皂覺得不公平,然後就憤然不願意下井工作。

除此之外,還有波羅的海沿線,那些地方,甚至誕生了一些違背政府的組織。

而一切的根源就是因為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差。